食品在加工或儲存過程中,容易因環境及溫度的影響而產生氧化反應,含有高量油脂的零食更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而變色、酸敗或變質,甚至於影響其風味及保存。因此有些業者會在零食中加入抗氧化劑,以避免油品出現氧化、油耗味等,讓食品能在「食用期限」內更加穩定。此外,食物若本身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例如馬鈴薯在高溫(超過120℃)烘烤、烘焙或油炸方式會與還原醣反應生成丙烯醯胺(Acrylamide)。而除了馬鈴薯外,其他如穀類或是咖啡、黑糖等也會產生相同的作用。為此消基會舉辦市售零食所含鈉、粗脂肪、膽固醇、抗氧化劑及丙烯醯胺等項含量檢測。希望透過本次檢測,了解市售零食的營養及安全,作為消費者選購時的參考,讓消費者在享受美味時能更加安心。
採樣期間為2021年5月底至6月初,於臺北市及新北市兩地的量販店、官方網站及網路商店等地購買25件樣品;其中蛋捲、洋芋片及雪花酥各有5件,奶油或起司口味的餅乾(棒)則有10件。檢視產地有17件為臺灣生產,其餘8件為進口,其中6件來自馬來西亞、另菲律賓及印尼各1件。
檢視本次樣品的營養標示及測試,共有3件「高鈉」樣品所含的鈉含量對國小孩童而言,已是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三分之一,且根據研究,一旦鈉攝取過量可能有長不高的風險,也會影響智力發展;共有18件「高油」樣品已達到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中熱量需求為1,800大卡每人每日所需的油脂量20公克以上(不含堅果種子部分);還有不可忽略的「糖」,參考美國心臟協會(AHA)更建議2~18歲孩童每天應攝取少於25克的添加糖,而從廠商提供的營養標示估算,每百公克含有超過15克的「高糖」的樣品居然高達14件,例如有些雪花酥雖然不屬於「高油」食物,但只要吃4~5份,就會超過每日攝取的糖含量,多餘的糖分會讓孩童上課時間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導致日後第二類型糖尿病的發生,建議消費者最好還是淺嚐,否則容易攝取過量,而導致過胖及疾病產生。
次外,本次檢出的3種抗氧劑安全性都仍有爭議,如TBHQ雖被視為防止油炸過程脂質氧化酸敗的最佳抗氧化劑,但有國外動物實驗研究指出過量可能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儘管抗氧化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無確切定論,仍提醒消費者注意。而4件樣品檢出微量的抗氧化劑,除了1件洋芋片外,其餘3件都是餅乾類,推估應該是原料(棕櫚油/椰子油,或是炸油)所含的抗氧化劑帶入最終食品,而非刻意額外添加。目前法規規範原料帶入的食品添加物,且該食品添加物含量明顯低於直接添加於食品中所需量或含量極微,對最終產品顯無功能者,可以不用展開不必標示,但餅乾是不允許使用抗氧化劑,建議業者最好能標示,畢竟《食安法》已規範所有原料、複方食品添加物都要展開,讓消費者有知及選擇的權利。還有,隨機抽檢4件洋芋片的丙烯醯胺含量雖都符合歐盟及國內規範,丙烯醯胺並非人工添加,而是加工製程中產生的副產品。根據研究,丙烯醯胺的形成與穀物(馬鈴薯、咖啡)的品種、種植環境、加工烹調方式等因素有關,即使相同食品,不同製造日期或批次,其丙烯醯胺含量也會有相當差異。
消基會建議消費者購買零食時,除檢視包裝完整外,應挑選標示符合規範的產品,此外,每家的成分比例雖然不太相同,也可相互比較營養成分,挑選較適合的產品。另外,最好避免購買高溫油炸的食物,以降低攝取新興污染物的風險,多吃新鮮蔬果,以降低其對身體的危害。3.無論何種零食,雖然可以療癒心情,但吃入熱量都不低。研發零食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消費者一口接一口吃,因此在油、糖、鹽的比例調整上,多會參考多數人的喜好比例。消費者不應將零食當成主食,淺嚐即可。最好能購買小包裝及「原味」為主,以免攝取過多熱量,也能減少食品添加物的攝取。最重要是要慎選買給小朋友吃的零食。
Discussion about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