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資料,2019年青少年(12-18歲)失蹤人口共有5,677人,其中屬自願性離家出走者共有3,961人,佔70%。兒福聯盟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2010年至2020年失蹤中心613筆失蹤個案中,有565筆個案為12至18歲之青少年個案,青少年失蹤比率高達92%。到底是什麼讓青少年毅然決然地決定離家?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於民國109年進行「未成年時期離家出走經驗調查」,針對臺灣地區在未成年時期有離家出走經驗者進行調查。離家原因中,因「家庭因素」導致青少年離家者佔了84.15%。
由此可見,青少年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成為了影響離家決定的重要因素,家人與青少年互動時會因當下的情緒脫口而出傷人的話語,說出口的氣話收不回,同時也傷害了親子、家人之間的感情,更成為孩子離家的導火線。
在284份有效問券中,有182名填答者寫下「家人說過最想讓你離家出走的一句話」,這些話可能是家長與青少年衝突時說出的氣話,但卻成了讓孩子心碎離家的一句話,其中有……
威脅:31.32%的家長會以的言語告訴孩子「走了就不要回來了」、「有本事就在外面不要回來」;
羞辱:26.92%的家長對孩子說出「你真沒出息」、「你什麼事都做不好」、「養你不如養條狗」等;
驅趕:22.53%的家長會說出「你給我滾」、「不要回來了」;
失望:11.54%家長曾說出「我沒有你這個小孩」、「真後悔生下你」、「就當我沒你這個小孩」;
貶低:4.4%的家長曾說出否定的話語,如「你跟你爸(媽)一樣沒用」、「你跟你爸(媽)一樣賤」等充滿負能量的言語暴力。
根據兒福聯盟2019年兒少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經驗調查報告 內容,家長對兒少說出此類負向言語時,會期待兒少因此轉變其原本行為,達到父母期望之改變,但根據調查內容可以得知,兒少被家長言語暴力後的感受或反應,僅有28.3%的兒少反映出一般家長期望的反應「接受並改進」,高達82.8%兒少更多表現出的是負向的反應,甚至引發逃離家庭壓力的感受或行動。
對於已脫離兒童時期,但又未成年的青春期孩子們,看似很有想法、態度有些衝動,但內心期望被當作成人一樣的對待,希望能與家人好好溝通、被家人關心與安慰。在問卷調查中,有三成填答者寫下了若家人能「好好溝通」便不會離家,另有二成六的填答者希望能得到家人的「關心/安慰」,將近一成五的比例分別希望家人「傾聽/尊重」、「不要管太多」,另外亦有填答者希望家人能「相處陪伴」,給予孩子溫暖的關懷。
面對情緒起伏較大且不知道青少年到底在想什麼的父母們,偶而會與孩子發生意見不合的衝突,兒福聯盟提出與青春期少年互動的親子溝通四大妙招:
不出惡言 | 說出去的話是潑出去的水,絕不口出惡言 |
保持距離 | 肢體暴力絕對不可以 |
平靜心情 | 深呼吸三次,讓腦袋降溫 |
孩子都是寶 | 每個孩子各有特點,不和別人做比較 |
建議衝突發生時先讓自己情緒穩定再好好思考如何與孩子有正向有效的溝通對話,別因一時的憤怒、衝突,讓兒少負氣離家遭受不可預測的危險或剝削。孩子無論幾歲,永遠都需要家人的關懷、陪伴、溫暖的擁抱,正向良好的溝通才可以讓親子關係維持得更緊密。
兒福聯盟透過問卷調查曾經離家的孩子表示當時如果爸媽這樣跟我相處,我可能不會選擇離家,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教養的方式也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透過孩子的心聲我們整理出六大重點:
1.有話好好說 | 讓我聽懂你想告訴我什麼事,不要只想用權威指使我、不要說這麼傷人的氣話、也請不要貶低我的價值。 |
2.給我關心與安慰 | 除了關心我的課業外,我需要你在乎並關心我的感受、生活、交友,當我受到委屈難過,也請主動來安慰我,不要責罵批評我。 |
3.聽我的想法 | 我們觀念與想法難免不同,就算生氣了,也先聽我把話說完、尊重我的想法、多試著理解我。 |
4.給我空間 | 生活規範要跟我一起討論,給我適度的自由空間、減少對我碎念頻率、不要對我這麼嚴格。 |
5.相處陪伴 | 我想要你多花時間陪陪我吃飯、運動、逛街、隨便聊天都好。你才會知道我過得好不好,而我也想知道你過得好不好。 |
6.不使用暴力 | 即使你非常生氣,有話難道不能好好說?我不希望你摔東西,不希望你開口威脅我、怒罵我,更不應該對我動手。 |
Discussion about this post